开云体育在线观看-梅斯主场失利,抢分形势举足轻重
严峻!政治干部,还能鼓起战士们不怕死的血性么?
来源:三剑客公众号;作者:成为一股风;原创作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严峻课题,可能很多人都在忽视。
政治教育课有多重要?
毛主席说过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,也说过“我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”。这里的文房四宝泛指笔下写出的文章。而这些文章如何能够传输到革命者的脑海里呢?当然要靠教育,要靠领导人传授水平。
严峻!政治干部,还能鼓起战士们不怕死的血性么?
来源:三剑客公众号;作者:成为一股风;原创作品,转载请注明来源
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严峻课题,可能很多人都在忽视。
政治教育课有多重要?
毛主席说过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,也说过“我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”。这里的文房四宝泛指笔下写出的文章。而这些文章如何能够传输到革命者的脑海里呢?当然要靠教育,要靠领导人传授水平。
在抗战的年代,很多战士都是乳臭未干的孩子,很多战士都是文盲,很多时候都没有像样的课堂,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军的老一辈革命家也能靠演讲、教育、做思想工作等,传播革命的火种,启迪大家的思想。而他们受过教育之后,犹如猛虎下山,秋风扫落叶,昂扬的战斗精神让任何一个敌人为之胆怯!
如今,面对祖国统一的大任,我国周边局势如此复杂,某西方大国和某岛国蠢蠢欲动,朝鲜局势极其不稳定,在我们家门口生战生变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。可是,需要我们政治工作者鼓起战士们不怕死的血性,现在还能做到么?
然而现在的政治教育课是什么样子呢?
笔者入伍以来,在基层参加的政治教育课不少,有些课的确乏味无比,想听,可实在没什么意思,听着台上叽里咕噜,坐在台下两眼皮不听使唤,一个劲的猛打架,一堂课下来,不知台上授课者所云;可有的课内容充实、新颖,贴近官兵心声,台上授课者理论联系实际、声情并茂,与台下互动性强,反映一片良好。当下一些单位和领导却把教育课当成走走形式的过场,导致教育课没效果,上了等于白上,尤其是基层官兵,“宁愿在风雨里站岗,不愿在空调房听讲”。
笔者一直以来在深思:同样内容、同样专题的课,为何不同的人却能上出不同的效果,基层教育课效果不好,台下官兵不爱听,到底谁之错?那么,笔者就“七问”当下的政治教育课。
1一问:教案装订美——内容是否理论联系实际?
教案是授课者必不可少之物,然而教案怎么编、如何写却是最大的问题。有的从网上下载,葫芦画瓢、生搬硬套;有的拿以前的教案改改日期应付差事;有的干脆让文书予以代劳……这些教案大都重形式、轻内容,装订打印很精美,内容照搬照抄、简单拼凑,不实际、假大空。
尤其个别领导的教案,大多让机关干部代劳,而机关干部大都围着上级转,紧盯领导思想,重对上负责、轻对下负责,撰写的教案大多偏离基层实际,与基层官兵结合不紧密,导致越是职务高的领导上的教育课越是偏离基层甚远。
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。作为授课者,备课讲课时应依据上级指示精神和下发教材,定好教育基调,多去基层了解实情,只有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来掌握第一手资料,不能脱纲离本;一本教案可以打印,也可以手写,可以从网上下载优质教案,也可以摘抄、剪贴报纸,但必须契合官兵思想,符合单位实际,真正做到对症下药。
作为领导机关应走出办公室、跟踪检查,到基层坐下来、听一下,感受一下教育效果,给授课者提出些提高改进的意见。
2二问:教育内容杂——基层为何总是疲于应付?
上级下发的教材一本又一本、规定的专题一个接一个,诸如经常性教育、安全保密教育、主题教育、党课教育、形势政策教育等等,出点问题还要搞教育整顿,每周至少几堂教育课,搞得授课者苦恼如此多的教育课如何才能每堂课都能讲出精彩来?
除此之外,基层单位还要拿出许多精力应对机关的大量文件、活动,如果每堂课都花大量精力和时间高标准去准备,根本完不成教育任务,到头来只能疲于应付,教育质量效果难以保证。
单位教育内容杂,归根结底还是“五多”的原因,“五多”问题不根除,基层干什么工作都会疲于应付。上级规定的教育项目应尽量少,要把教育时间归还基层,让基层紧贴单位实际设计教育内容,尤其是官兵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尽量多搞教育。作为基层单位,不能光喊口号,更不能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“造”假教育,要踏踏实实搞教育。
3三问:腰板挺得直——课堂岂能当成作风训练场?
课前,层层领导提要求,身子坐直、认真听、不准打瞌睡;课上,身体挺直、两手放膝盖,只让人听、不让人记,把课堂当成作风训练场。台上授课的领导职位越高,台下官兵坐的越直,一动不敢动。课后,教育提纲下发,照着抄的工工整整。更有的课前让带笔带本,带了还不让记,带了干什么?无非是做给领导看,课前带笔带本让领导感觉大家很重视、学习积极性很高,课上坐的笔直让领导感觉作风很过硬,这是典型的“搬石头砸自己脚”,掩耳盗铃的形式主义。
俗话说: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”上课是为了传授知识、增长见识,课上重点知识不记录,课后只抄个提纲,检查时看着工整好看,但教育的效果何在?
课堂上就应该给大家一个宽松的听课学习环境,决不能把课堂当成作风训练场,试问,有谁能腰板笔直长时间坐着还能集中精力去认真听讲?
不要刻意要求课堂上的腰板直,也不要盲目追求笔记本内容的工整,更不能课后给大家发下提纲照抄完事,要鼓励大家课堂上边听边记,只要课堂上记的内容多就应该多鼓励、多表扬。
4四问:口号喊的响——是否足够重视了?
有的单位教育喊在嘴上、挂在墙上、写在纸上,光表态不落实,自认为教育课是“软指标”,看不到摸不着,上还是不上无所谓;有的单位工学矛盾处理不当,遇到大项活动多的时候,教育时间被挤占、内容被挤人员被抽调的现象十分严重;有的只求“搞过了”,不求“搞好了”,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编教案、抄笔记、上报经验做法;有的参加授课比武尽心精力、挑灯夜战,每一个环节都追求极致,可给基层战士上堂教育课,却随便整个教案照本宣科,重视程度和投入的精力完全没有参加授课比武的多。
基层单位应根据上级部署要求,结合本单位实际,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表,明确教育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,然后根据目标广泛收集授课素材。
在教育落实过程中,要妥善处理业务工作挤占教育时间和人员的行为,保证教育时间、人员、内容和效果的落实。
作为领导干部,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,多从自身找原因,一堂课多掂量一下自己重视了没有,扪心自问课前付出了多少汗水,应把每一次给基层官兵的授课教育当成授课比武来对待。
5五问:成分多元化——能力是否达到了?
随着官兵成分多元化、高学历战士增多,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点跟不上军营内外主流焦点话题的快速变化,阅历深度跟不上官兵成分多元多维现实思想的动态起伏,教育开展跟不上官兵思想,很多授课者经常会被战士所问的问题难住,导致授课者信心受损、战士不服。
有的手捧一本教案“照葫芦画瓢”念一遍,既不煽情,也不与台下战士互动,语不通顺、词不达意、断断续续,导致台上喋喋不休,台下昏昏欲睡;有的突发奇想延伸一下教育内容,结果张冠李戴,有的把历史时期搞错了,有的把历史任务混淆了,有的把诗词引用反了……
为何同样的课不同人却能讲出不同的效果,关键在于组教宣教能力。
能力的提升在于脑子里要有“墨”,而“墨”来自于孜孜以求的勤奋学习,俗话说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”。但凡能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、引人入胜的授课者,大都有丰富的积累垫底。
“台上一分钟、台下十年功”,作为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、提高综合素质,具有广泛的知识面,对社会学、美学、心理学等知识都要去了解、掌握,善于提炼精华,进而转变成自己的知识积累。上级机关还要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,多搞授课经验交流,培养一批高素质政工干部队伍。
6六问:填鸭式方法——教育岂能永远自我封闭?
不可否认,如今很多单位开始尝试请专家辅导、走出去参观的“请进来走出去”的教育模式,然而远远不够。很多授课者还是习惯于“我讲你听”的灌输式、填鸭式教育方法,相对比较封闭、形式比较单调,过分依赖课堂教育,“请进来走出去”的开放教育太少,基本上还是“上课、讨论、总结”三部曲,这种状况与青年官兵的兴趣、愿望有较大差距。
近日,在以“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法”为题的调查报告中,排在第一位的是“走出去参观”,排在第二位的是“请专家学者辅导”,排在最后的是“自己组织上大课”。
事实证明,仅靠纯粹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来引导官兵的行为已远远不够,更不能搞“理解的要执行、不理解的也要执行,在执行中加强理解”的做法,应适应青年官兵的开放特点,积极探索“寓教于乐”的教育方法新路子,多搞“走出去”的课堂外教学,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。
7七问:检查评估多——考评标准是否科学?
有的单位机关习惯性满足于教育计划发了、具体要求提了、情况报告报了;有的把教育过程同教育成果简单划等号,以教育的工作量为标准,检查时走马观花,蜻蜓点水,只翻教案、看记录、查笔记,统计开了多少场会、组织了多少次讨论、编写了多少本教案;有的单位不看过程看效果,或以理论考试成绩多少为标准,或以单位有没有安全事故为标准,甚至以上级转发经验多少为标准,难以综合评估量化、准确检验教育的落实水平。
教育考评是风向标,决定基层单位以何种态度、方式、方法去抓教育落实,各级应制定科学的教育评估标准,作为上级机关不能仅仅满足于制定了多少教育计划、提了多少要求、基层情况报告写的多么好,要实行“推门听课”制度,经常考、随机听,在教育过程中评估教育。检查教育落实情况,也不能只看教案编了多少本、笔记写了多少页,不能只看重教育的种类和数量,更应该重视教育课的质量效果。还应将教育考评放在单位全面建设的整体里,与立功受奖挂钩,好的单位要奖,差的单位要罚,做到奖罚分明。
政治教育作为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,在政治建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各级必须下大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,真正让战士喜欢上政治教育课,使政治教育课成为传播党的思想的锐利武器!
让官兵们不怕死的血性,回归!
|来源:三剑客公众号;作者:成为一股风
投稿|联系:jiankesan001@163.com
◇你的声音,我们认真聆听◇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